.
「不方便醫療」時代來了
 
 (原載常春月刊 2006年7月"醫心有方"專欄 )
   劉嘉逸 醫師 
           .
 
    近日,門診常有家屬因無法幫個案拿藥而連聲抱怨。

    病患到診才能診治,是醫療法之規定,理所當然。但精神科情況跟他科略有不同,部份精神病患者沒有「病識感」,也就是「不認為自己有病」,他們接受治療的意願極低。

    這些個案之家屬非常辛苦,除了照顧及督促個案定時服藥外,若個案不願到門診,還需代為就診拿藥。

    因無病識感的個案通常病情不穩,不適合慢性處方籤,以往國內精神科醫師皆予以家屬通融,在其瞭解病況後開立處方,(當然必需是曾親自到診,且為該醫師熟悉的個案)。不合法,但合情理。現在健保局嚴格取締,且處罰極重,醫師擔心遭舉發,不敢再像以前一樣幫忙了。

      .
 
    可憐的家屬,他們問道:「為何以前可以,現在不行?」

    我們只得回答:「以前是給大家方便,現在政府依法行事,我們也沒辦法。」

    多年的信任一夕間破壞殆盡,家屬痛苦,醫師無奈,病患發病,大家都是輸家。

      .
 
    是的,行之多年,為何現在不可?

    因為健保局財務拮据。

    財務困境似乎是全民醫療保險國家的必然命運,尤其我們的健保以保險之名行社會福利之實,更難經營。台灣健保民眾滿意度世界第一,主因即在「方便」與「俗擱大碗」。

    我們看到實施公醫制度的國家,如英國、澳洲、加拿大,轉介專科醫師要等兩三個月,非緊急手術或住院等半年。居住在這些國家的僑胞,受不了漫長等待,專程回國治病的時有所聞,他們皆盛讚、也受益於台灣健保的「方便」。

    但是,這些方便在扭曲的健保制度下正逐漸消失中。
 

      .
 

     政府、學界及部分立法委員曾提出各種方案,試圖解決健保財務困境,可惜皆因民意壓力或政治考量胎死腹中。

    台灣每年吃掉四百億營養保健食品,市場之活絡,世界知名,而以國人之健康狀況,多半不需特別補充營養。成大精神部楊延光教授的研究也發現,國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直接醫療花費中,16%用於確定無效的民俗醫療或另類療法,遠高於他們的健保部份負擔自付額。

    我們的民眾,寧願花大筆錢於無意義的偏門醫療,卻不願支持「小病不保」,「部分負擔提高 」等等合理、且能有效抑制健保浪費之制度。

    如此,我們終將無助地面對「不方便醫療」時代的提早來臨。
 

      .
           回前頁